凤楼信息茶楼的官方网站_怎么联系400块的快餐,100块钱上门服务电话号码,附近100元联系电话号码

大众网|要闻|时评|山东|读书|体育|娱乐|财经|教育|旅游|汽车|选房
客户端商城

搜索

瞭望|青岛:破解海洋科创堵点

2025-04-29 14:36作者:来源:新华社

青岛作为海洋科研重镇,依托丰富资源和强大实力,不断突破海洋科技创新瓶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并完善海洋人才梯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系列举措,青岛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海洋科研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集聚了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涉??蒲谢?,拥有的涉海院士数量、海洋高端平台数量、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青岛拥有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重点实验室18家、市重点实验室64家,初步形成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

  近年来,青岛多措并举破解原创性成果比重偏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让科技创新成为经略海洋的强大助力。

  强化基础研究

  作为海洋渔业领域的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1月获得批准建设,在“海水生物种质评价与遗传基础解析”“分子育种共性关键技术创建与优良品种培育”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据该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介绍,实验室获批以来领衔绘制20余种重要海水动物基因组精细图谱,包括绘制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海水鱼类T2T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创建国际领先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创制F5代dmrt1基因编辑鱼6万余尾,成功破解了半滑舌鳎雄鱼“长不大”的难题。研制多款鱼虾育种基因芯片,突破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瓶颈。

  该实验室取得的重要成果,不仅是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青岛聚焦基础科研创新加大支持力度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青岛着力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一批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领先的超算大科学装置;“极地号”破冰调查船正式入列;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哈工程青岛创新基地“极端海洋全向流场水池”等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海洋基础研发能力,青岛还集聚海洋领域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了以崂山实验室为“塔尖”,国家级、省、市重点实验室为基石的“金字塔”体系。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40家海洋领域知名高校院所和60家涉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扎根青岛。

  近三年,驻青涉??蒲性核透咝CI论文、EI论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20.4%。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布局,青岛的海洋科研策源力持续增强。

  掌握关键技术

  在山东沿海,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以12节的航速穿梭。这艘集成高级辅助驾驶、远程遥控驾驶与全自主航行系统的船舶,累计航程已超4.8万海里,自主决策次数突破100万次、??乜坷氩醋饕?00余次。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智慧航海在智能航运领域的十年深耕。

  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慎超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船舶智能航行系统,核心技术包括多源异构感知融合算法、深度视觉环境建模及船岸协同控制架构。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与5G通信技术,“智飞”号实现从泊位到泊位的全流程自主航行,填补了国内空白。

  经略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青岛通过深入实施“硕果计划”“海创计划”、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青岛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于2024年9月25日发布“海创计划2.0”,设置海洋科技创新专项,聚焦“6+2”重点产业,实施海洋高端平台建设、海洋产业创新引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科技型企业培优等六大提升工程,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前瞻性布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青岛持续涌现突破性成果:15万吨级“国信1号2-1”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交付运营;万米级无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在青签约建造,新能源动力系统船舶订单比例超70%,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青岛港首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装卸效率全球领先……青岛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靠泊在青岛海洋工程高新装备制造基地舾装码头的“海葵一号”(2024年4月26日摄)李紫恒摄/本刊

  完善人才梯队

  近年来,青岛加大海洋产业人才的培育力度,海洋人才梯队不断完善。

  记者从青岛市委组织部了解到,青岛深入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和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聘请1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院士担任海洋荐才专家,着力提升海洋人才层次和扩大海洋人才规模。目前,青岛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量约103万人,海洋人才近40万人。

  为充分发挥高校海洋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青岛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核心培养基地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建成了覆盖全面的涉海本科专业、硕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海洋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着力强化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海洋知识背景、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大力培养未来海洋科学领军人才。

  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6万余名人才,其中涌现出16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40%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

  为加速集聚海洋产业人才,青岛实施“现代海洋英才激励计划”,每年评选在海洋产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军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对来青岛创业的海洋领域人才,提供找资金、找场地、找市场、找合作伙伴、找政策“五找”服务,全方位解决创业难题。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是留住人才的关键。青岛出台《“人才服务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案》,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构建三级服务专员体系,累计发放2225张人才绿卡(其中海洋人才占30%),提供子女入学等各类服务2.3万余次。在招才引智方面,通过举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蓝洽会”“千山峰会”“青聚英才”等品牌活动,有效提升对海洋人才的吸引力。

  记者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青岛还通过开展海洋人才交流洽谈会、涉海项目揭榜挂帅、涉海人才创业项目对接会等形式,创新服务、吸引人才、集聚产业。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年均举办100场以上,服务企业4000家,发布招聘岗位10万个。

  破解“两张皮”

  海洋科研和产业发展“两张皮”是长期难题。青岛通过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全链服务、多应用场景服务、多平台赋能等模式,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通过蚯蚓仿生研究,一款可以用于船舶海工装备的海洋防污超滑涂层让海洋装备生物污损概率大大降低。这是位于青岛蓝谷的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研发的海洋技术成果。

  该研究院化工与材料部主任、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范冰说,该技术通过仿生蚯蚓等生物结构,在固体表面构建润滑层,持续分泌液体,形成一层超级光滑润滑液膜,产生“超滑”效果,从而使固态或液态的附着物因缺乏着力点而无法黏附。该海洋防污超滑涂层不含毒性成分,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

  这一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得益于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将“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据了解,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由国有平台青岛蓝谷高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实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构建“平台+资本+专业化服务”的全方位工作推进机制,上接高??蒲性核?,中联基金,下接企业,在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取得良好成效。

  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部部长刘玉龙表示,蓝谷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平台,推动全国涉海资源要素加速整合,汇聚涉??萍汲晒?6884项、企业创新需求4285项、专家人才信息557项;建设蓝谷人才之家,一体化打造人才服务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

  此外,蓝谷还实行揭榜挂帅牵引,探索需求导向的成果转化模式?;核?、企业合作牵线搭桥,让企业释放“真需求”,让高校院所拿出“真成果”。通过大数据匹配,推进精准对接,促成一批院企技术合作。区域累计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3亿元,与企业间合作日益活跃。

  “我们还利用金融资本赋能,推进涉海成果产业化落地。”刘玉龙介绍,蓝谷设立1亿元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参股成立国信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鲁信海洋产业基金等总规模56亿元的产业基金。通过基金赋能涉海成果就地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10余项成果以产业项目形式在蓝谷落地,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成果转化需要“桥梁”和“催化剂”。青岛通过平台赋能和政策激励,逐步打通了科研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据初步统计,青岛2024年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87.47亿元,同比增长26.13%。

  这些探索初显成效。2024年,青岛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45.9%,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海洋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分别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2.9%、43.5%和53.6%,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责任编辑:刘欣

Email:qlms@dzwww.com